欧皇开户
欧皇开户
你的位置:欧皇开户 > 最新动态 > 阐释终极奥义的《渔樵问对》

阐释终极奥义的《渔樵问对》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20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世界的终极奥义,具体该如何来定义?这似乎是个极度深奥的哲学问题,很少有人能解释得清楚。

可其实在北宋时期,就有人针对这个问题,书写了一篇无法被超越的千古奇文。这个人就是北宋理学家邵雍,他所写下的《渔樵问对》,便对世界的终极奥义作了清晰的解答。

全文围绕着一位樵夫与渔者的对话展开,简短甚至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的对话,却揭示了整个世界的终极奥义,让人对这一深奥的哲学问题恍然大悟。

本质与变化

文章开篇就是砍柴的樵夫与垂钓者的对话:

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。樵者过之,弛担息肩,坐于磐石之上,而问于渔者。

曰:“鱼可钩取乎?”

曰:“然。”

曰:“钩非饵可乎?”

曰:“否。”

曰:“非钩也,饵也。鱼利食而见害,人利鱼而蒙利,其利同也,其害异也。敢问何故?”

樵夫问渔者能否钓到鱼,又问如果不放鱼饵,还能否钓到鱼。这些问题听起来甚是无聊,但仔细一想却引人深思:鱼儿因为鱼饵上钩而失去生命,而垂钓者却因为鱼饵而获利,同一个鱼饵,对于鱼与人产生的结果却是大不相同的,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?

如果是你,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时,该如何作答?在邵雍文章中的渔者是这样回答的:在这个世界上,鱼与垂钓者于本质而言并无不同,在垂钓的过程中,二者同样都面临着利害选择。

鱼为了生存才会咬饵,而人也是为了生存才会去钓鱼;另一方面,鱼若是吃饵便有被人吃掉的风险,而人若是钓鱼,也有失足落水的危险。

简而言之,二者之间是存在相同的利害关系的,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在看问题时只局限于表面,没有想得那么深。

渔者的这番回答让樵夫哑口无言,随后他又提出了,即便是鱼儿上钩了,还是得用柴火才能将其做熟,不然谁也不能生吃,这又如何解释呢?

渔者回答:这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。用柴火将鱼烧熟是事物表现出来的作用,但具体化来说,柴是火的本体,是静态的,而火是柴的作用,是动态的变化的。

并不是只要有了木材,鱼才会被烧熟,而是要经历火这个变化才可以,我们要透过本体去看变化,才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。

简而言之,无论是鱼饵与垂钓者或是鱼的关系,还是柴火与火的关系,都不要局限在表面上,将眼光放得长远,更广泛地研究问题,才能对世界更加了解。

观物三境界

那么对于世间万物,具体该如何透过本体去看变化呢?

渔者表示,人们在观物的时候,基本上会通过三个境界:“夫所以谓之观物者,非以目观之也,非观之以目,而观之以心也;非观之以心,而观之以理也。”简而言之,就是以目观物、以心观物和以理观物。前两个境界其实很好理解,一个是用眼睛来辨别,即根据你所看到的去明辨是非;另一个是根据你内心的是非标准,对于事物的对与错作衡量。

至于以理观物,是指跳出自己的逻辑圈,不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作判断,而是用客观的思维来看待一切的事与物。相比前两者,以理观物是比较困难的,因为大多人是无法以客观思维作判断的。

因为困难,所以那些能跳出主观逻辑圈的少数人,才是更加接近于掌握“道”的圣人,古往今来,那些眼光长远的大哲学家,基本上都是以理观物的。

既然人能透过本质去看变化,能参透世界的终极,那么求神拜佛究竟有没有效果?樵夫又向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。

渔者表示:“语善恶者,人也;福祸者,天也。天道福善而祸淫,鬼神岂能违天乎?”也就是说,无论福与祸,都是有因果循环的。当然,因果是人力造成的,但也有天命一说。他接着说,即便是坏人也会有好的运气,好人也会有走背运的时候,这个就是概率的问题了。

小人存在的意义

在文章的最后,樵夫又问了渔者这样一个问题:“小人可绝乎?”因为小人的存在,世间存在太多祸乱,那么小人可以被灭绝吗?

相信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时,都会给予肯定的答案,毕竟没有了小人,世界不就太平了吗?

但是渔者的回答则恰恰是相反的:这个世间不可以没有小人,因为有些必须要做的事情,君子是做不到的。

对于世间而言,小人与君子,就好比白天与黑夜,都是不可或缺的,所以小人是不能被灭绝的。

当然,虽说小人的存在有需求,但也需要相应的治理,如果世间的小人超过总人数的一半,那天下必会大乱,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有才华的君主出面治理。

但小人存在的数量如果危及到世间的秩序,也不用太过担心。

用渔者的话来说,“譬犹药疗疾也,毒药亦有时而用也”。小人好比毒药,而正人君子则好比良药,一个人生病了需要用良药去治疗,但若是遇到了特殊的病状,就需要用毒药来辅助,这就是老话说的“以毒攻毒”。

所以小人的存在并非是没有道理的,也不能将其全部灭绝。只要看懂了这一点,对于世间的终极奥义也就能理解得更深了。

结语

渔樵问对,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话,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,表现的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在过去如何认知世界、对这个世界如何运行的看法。比如“体无定用,惟变是用”,强调的是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认知事物;“我物皆致,意由自明”,说的则是主体如何认知客体。

二人于高谈阔论中,将善恶兴亡、世间运行、王朝兴衰的道理娓娓道来。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积累,也需要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深刻观察和思考。作者邵雍反复“琢磨”,才有了这篇奇文。

作者:含香书院

编辑:潘茜、杨敏(实习)